1938-1954

联合发展时期(1938—1945)

龙门联合书局开架售书门市
(上海

  1937八一三日寇侵占上海,人们惶恐不安,出版业异常萧条,同业竞争又十分激烈,利润遽然下降,时有发生危机的可能。为了维持较高的利润,经严幼芝发起,组织八家出版社联合经营,立即得到同业的赞同,决定共同集资,在人们称之为孤岛的上海租界内成立龙门联合书局。龙门联合书局为股份有限公司,公开发行股票,其中原龙门书局占股份32%。它由股份较多的六家负责人为董事,组成董事会。严幼芝被聘任为总经理。

  起初,龙门联合书局的发行业务由一家杂志社上海分社承包,1938年收回自办,并由严幼芝等负责组成总管理处,自建印刷厂,设立总发行所和支店专柜。同时,在北平和天津也设立了分店。从此,龙门集出版、印刷、发行于一体,跻身于中国书业界。

  龙门联合书局在经营管理方面一向精兵简政,精打细算,注意提高效率,以降低成本。当时总管理处设于一幢三开间二层楼的石库门房屋内。总经理室在楼上,秘书、会计、出版、总务等部门在其周围,随时为总经理传递信息、提供资料和处理日常工作,总共不过十几人;楼下是书库和批发部,才六名职工。

  龙门联合书局虽然并不大,但出书品种很多,而流动资金有限,时有捉襟见肘之虞。久而久之,流动资金周转迅速成了龙门经营管理上最突出的特点。它对原材料的周转期限,成品、半成品的库存时间均有很高的要求。在生产流程中,如果有一个环节发生了重大故障,都可能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,甚至出现危机。所以经过不断总结经验规定了严格的供求对路、以销定产的出书原则。书稿大多由使用该书的大专院校提供或推荐,需要什么出什么,需要多少印多少。对于畅销书和大部头书,龙门设立了好几个毛本栈房。存储毛本,有利无弊,既能减少积压资金,又能随时装订成书。同时对装订规格,可以根据销售情况任意改变,比较机动灵活。

  龙门联合书局董事会中的主要成员来自教育界。他们懂得人心向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,所以比较能关心职工和善于用人。在职工队伍中,大多是青年,练习生经常占全员名额的三分之一,他们学习努力,工作积极。这样既节省开支,又培养了一批适应龙门需要的人材。

  龙门业务的迅速发展往往受资金短绌的限制。为了扩大再生产,1942年起,年终盈利就很少发放股东的股息(8 厘)和红利,而采取升股的办法(龙门股东以学界居多,入股不只是谋利);对职工的年终分红也常以股票代金(职工得到股票后,很容易按票面值转让),借以增加流动资金。

  龙门联合书局始终将发行工作视为命脉。因为唯有把书籍销售出去,才能获得利润,才能进行再生产。它决不肯让畅销书长期断档,让滞销书大量积压。那时出书的直接成本,一般为定价的30%左右(不包括行政开支和交税)。同业批发折扣,在自办发行以前为六折,自办发行后为八折;门市零售,对大宗购书,有时也给些折扣以示优惠。龙门能集多方之发行经验,登广告,发目录,收效甚佳。特别是不计工本的大量印发图书目录,并且力求做到凡目录上所列书名,随时都有现货供应(尚剩小量存书而不准备重印的,一般不再列入目录)。不论读者面索,还是邮购或电话购书,均随赠一份书目,扩大宣传。为了千方百计地迅速将出版物送到读者手中,龙门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直接或间接投入发行业务,故能在不长的时间内,建立了不少发行网点。

  龙门总、分店的发行工作有以下特点:

1)开架售书
  解放以前,很多书店均设柜台,拦架售书。龙门自创办日起一直实行开架售书。对读者上门迎,出门送,有的读者整天在书架旁看书,个别的还要求抄书,同样受到欢迎。几处店堂比较宽敞的门市还备有桌椅和茶水,使读者有宾至如归之感。门市的橱窗中经常更换新书,充分发挥其宣传推广的效用。

2)售书员素质较好
  龙门售书员的文化程度高于同行业,要求粗通英语会话(接待外国读者),稍识德、法等文字,并能英文打字(销售发票和配书添单等一律用英文打字),业务熟练,对畅销书的出版年月、版次、定价等都能牢记。有的还对不少种书的读者对象和主要内容有些了解,既向读者请教,又当读者参谋。

3)开展多项服务
  除了读者上门选购外,还开办电话购书和邮购业务。对电话购书户基本做到当日送到;对邮购户免收寄书邮资,在物价飞涨时期,能为读者着想,均按收款日期的书价结算。春秋季开学时,总、分店都要派人去几所主要大学设点售书,方便读者。为了搞好发行,有的分店甚至晚间还走访读者单位。

日寇入侵,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屡屡败退,迁都重庆,不少大专院校亦随之内移。从1939年起,龙门联合书局曾多次运送大批图书去内地销售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方对科技图书的迫切需求。